彩票app下载2023最新版

http://www.langzesj.com/ http://www.langzesj.com/
徐永光:公益本应为社会增信,而非再伤害和消耗社会信任
2023-10-17


多年前,徐永光曾经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(简称“儿慈会”)定下“民间性、资助型”的战略方向。在2012年儿慈会爆出账务失误、遭遇质疑的时候,他曾站出来力挺儿慈会。

在2013年发表的《基金会不是沙漠中的胡杨林》一文中,他写道:“儿慈会用筹来的2000多万元捐款,已资助全国200多家草根儿童慈善组织的项目,同时为一批儿童慈善组织设立了专项基金。他们的未来目标是把资助范围扩大到500家乃至1000家,形成全国儿童慈善组织合作联盟。去年,儿慈会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错误,闹出‘洗钱48亿’的天大风波……结果出人意料。在遭受舆论质疑的狂风暴雨之后,他们收到的捐款从平均每天20多万元,激增至40多万元,捐款主要来自个人。我分析,中华儿慈会的资源开放,对于那些缺少资源的草根NGO来说是雪中送炭;反过来,数百家草根NGO对儿慈会的支持,则赋予儿慈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。”

如今看来,这段内容令人唏嘘。在以资助的方式发展地方网络成为壮大自我的成功路径后,儿慈会似乎对于“延展枝桠”过于自信,在9958项目里大肆做起了“加盟”式的地方救助站。这大批量的地方“加盟”机构,在为儿慈会带来了巨大的募捐流量的同时,也逐渐失控,滋生出种种问题。

如今在9958爆雷之际再谈儿慈会,徐永光更多地透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。对于事件中涉及的套捐、骗捐等宿疾,以及被推至风口浪尖的互联网“配捐”制度,他也旗帜鲜明地给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

抢捐、套捐、强捐

《中国慈善家》:我们先来聊聊处在舆论中心的“配捐”。您如何看待国内正在运转的互联网配捐制度?
徐永光:配捐制度的初衷是好的,是为了激励捐赠的积极性。但是这样的一个好的愿望,不一定有好的结果。因为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,尤其在逐利的价值观影响之下,除非公益部门是脱离社会现实的,否则就会受到现实背景的影响。

我感觉现在围绕着配捐,相继出现了三个乱象,第一是抢捐,第二是套捐,第三是强捐。

抢捐,指的是谁能动员更多的捐款人参与,就能给公益机构拉到更多的配捐。当然,如果仅仅是动员得力、捐赠人是真实的捐款,那本身无可厚非。但大家都来想办法抢这份配捐,抢得严重了,就导致第二个现象,套捐。

套捐的情况就比较严重而且复杂。所谓“套捐”,从字面上看就能理解,它已经不是正常的捐款。它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段、乃至完全违背公益规则去获得更多配捐,比如这次9958事件里的“捐款”还可以“返还”。公益组织的行为已经出现了偏离,已经走歪了,突破了公益的底线。公益组织出现了迷失,就应该制止。

而且现在不仅是公益组织内部出现迷失,外部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配捐制度,搞违法犯罪行为。很多公益机构都面临这种陷阱,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借公益机构的账号做招牌,用庞氏骗局的模式,让更多人进入骗子的圈套。这种情况在各大平台都有出现,平台也都不堪其扰。

第三是强捐。一些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在参加99公益日后,因为有背景、有当地政府官员站台,甚至发文件,要求下面的人必须捐赠,这就是强捐。去年99公益日第三方评估里,有相当多的投诉都是强捐。这种恶劣行为需要定性,它是违法的,是要被处罚的。公益捐赠是自愿的,而把捐赠变成强制性的这种违法行为,伤害公信力,伤害信任。把权力渗透到社会公益的领域、泯灭公众的公益热情,这会从根本上毁掉公益的根基,是万劫不复。对于这种行为,不能坐视不管。

这些乱象集中出现,说明目前国内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配捐,在受到干扰后,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。如果现实是背离公益原则、被坏人利用,那就要从根本上反省这个制度是不是还可以继续做下去。

《中国慈善家》:在配捐问题上,行业和学界有不少人和您持不同的观点。很多专家认为,配捐本身没什么问题,配捐是全世界通行的持续了几百年的事情,不能因噎废食。您如何回应这一分歧?
徐永光:我们不是靠着配捐把中国的公益发展起来。当时希望工程也没有配捐,大家都是穷人,还那么积极地参与。我一再讲,配捐好的初衷碰到了恶,如果治不住它、让那个恶变得无孔不入,那么善良就只能变成一种假设。 

我的观点很明确:目前这样的一个配捐模式必须停止。它的制度设计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,让骗子有可乘之机,让一些慈善组织堂而皇之地违法。应该说,这个制度走到头了,不能想着靠它去把公益文化、公益文明建设好。它初衷是好的,但是目前来看,结果并不好。

《中国慈善家》:假如我们真的把互联网配捐制度砍掉,您先前提到的问题难道就不会存在了吗?
徐永光:这是个好问题。目前的配捐方式没有了的话,抢捐和套捐就不会再有了吧。强捐是摊派捐赠,这就需要我们强调评估和监督环节,第三方的服务、评估的部门应该重视起来。评估是公益的供应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,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。公益除了出钱、用钱之外,中间肯定要有一个对于“这个钱用的好不好、怎么样把这个钱用的更有效”进行监督和设计的部门。但是中介部门现在集体很弱小,因为我们的慈善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很低级的阶段。
《中国慈善家》:现实是,我们仍然需要广泛的激励机制,来让更多人参与公益。如果弃用最初为此设计出的互联网配捐模式,那么应该有什么样的替代机制?
徐永光:我们完全可以把现在的这种配捐激励机制,变成事后奖励。同样还是可以搞一些激励的活动,玩法,规则,去动员捐款。我觉得这个制度设计上应该守住几个基本点:

第一,捐款必须是自愿的,这是一条铁律。第二,必须跟进最终捐款的流向,一定要流向它该去的地方。第三,要加入评估,一个项目结项后,要评估它的操作、流程规范,遵守规矩的、执行得好的,把原本的“配捐”资金池拿出来作为他们的事后奖励。那些逼捐的人不仅拿不到奖励,还要追究他们法律责任。这样,大家不就都按规矩办事了?这对于公益的生态建设,会带来一个正面的影响。


公众信任是公益赖以生存的条件

《中国慈善家》:您在儿慈会成立之初为这个机构出谋划策,帮助它定下战略方向。您如何评价这次9958项目爆雷后,儿慈会的表现?
徐永光:是的,儿慈会的机构发展战略,“民间性、资助型”,是当年我给他们定的。后来,他们的老会长魏久明又加上去了“合作办、全透明”。“儿慈会”的简称也是我坚持的,他们原来叫做“少基会”。

2012年,出了小数点事件(注:当年中华儿慈会被发现财务报表中48亿元不翼而飞,但儿慈会最终给出解释,是将4.7亿误写为47亿的“小数点失误”而导致)。我当时公开出来支持他们。一个月以后,他们收到的互联网捐款翻倍了。因为大家一看,只是一个失误,原来它是一个好机构,公开透明,和很多小机构开展合作。当时大家选择继续支持它,也是因为大家知道公益机构在发展过程中、尤其是在做创新的时候,有些小错误难以避免。

犯错误、失误都是难免的,但是不能突破底线,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。如果突破了这个底线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这次事件的破坏力与郭美美类似,儿慈会应当对此事件有个交代。

《中国慈善家》:9958事件也暴露出慈善行业的很多漏洞。您认为公益行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建设行业自律,要怎么做?

徐永光:你做一件事情,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标和价值导向?这个问题很重要。我觉得对于这次事件,整个行业都需要反思。大家都应该问问自己一个有点老的终极哲学问题:你是谁?从哪里来?向哪里去?

首先,自己是谁?你是公益部门、公益组织。公益组织要是了解了自己的一个身份定位,认清自己,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。政府有权力,商业有钱,公益依靠的只能是公众信任。这是公益组织的命根子,因为只有信任,大家才会自愿支持你。千万不能忘了这一点。

其次,从哪里来?你是从社会来,不是政府,也不是商业。接下来,公益往哪里去,这个也要好好回答。公益的体量非常小,即使在美国,募捐也才占GDP的2%,中国则更少,占到千分之一。那么千分之一体量的行业,怎么才能体现它的价值?就是要做社会创新,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,再通过宣导,影响政策、影响社会。很多事情属于公共领域,但一开始并不是政府公共政策所关注的,公益率先去发现、探索解决方案,最后由政府来接手。

在当下社会,公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,是给我们的社会增加信任,而不是再继续伤害和消耗社会信任。现在的社会信任已经低到近乎触及地板了,如果一个公益组织的存在还在继续伤害社会信任,这样的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了。 

包括儿慈会现在这样做个人求助,它本来就不应该是公益组织该做的事情,你把个人赠予这样私益领域的行为装在一个公益机构上面,这是违背《慈善法》的。这一点也要从根本上解决,必须停止。

所以,我觉得大家最终要反省的是,你是否真正了解公益的信念。我觉得,很多人已经完全忘了,做一个公益机构究竟是为了什么。 

*本文来自公众号“中国慈善家杂志”,作者龚怡洁


上一篇:徐永光: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“公益市场化”? 下一篇:徐永光:公益部门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两件事